何进、袁绍谋诛宦官,此乃三国之始,但是这一件事充满了蹊跷之处。

用一句话叙述就是:各怀鬼胎。

一、西园八校尉


(资料图片)

事情要从西园八校尉说起。中平五年(188年)八月,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典军校尉议郎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琼,小黄门蹇硕总管各军,而汉灵帝刘宏自称无上将军,直接统领蹇硕。刘宏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在南北军之外弄了一支自己直接掌握的军队。在黄巾起义的大背景下,非常时期非常之举,是很正常的。

而随着这一军事体制的建立,刘宏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随之浮出水面,那就是接下来谋诛宦官和董卓进京整个事件的核心问题:谁当皇帝?

刘宏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进同父异母的妹妹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一个是王美人所生的刘协。何皇后虽然受宠,但刘宏却不喜欢刘辩,而喜欢刘协,想立他当太子,但是何进是最高的武职大将军,位高权重,因此刘宏并没有公开立下太子。西园八校尉的设立,其实就是在分何进的军权,为刘协即位做准备。

果然,到了189年4月,刘宏死了,死前向蹇硕托孤,让其辅助刘协登上皇位。刘宏认为西园军在蹇硕掌握之中,有足够的能力制住何进,帮助其爱子刘协登上皇位。但是刘宏忘了一点,宦官只不过是皇帝的家奴,他们权势的根源完全在于皇帝本人,一旦宦官们依附的皇帝不在了,这些宦官也就没有什么能量了。这也是文人集团长期以来掩盖的真相,他们都称汉末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士人集团自然是正义的一方,宦官集团是邪恶的代表。

刘宏没死,蹇硕有非常大的权势,因为他背后是皇帝。可当刘宏死了,蹇硕不过就是那只老虎身前的狐狸。

蹇硕是忠于刘宏的,他准备先弄死何进,然后扶刘协登基。但其他人不一样,蹇硕的同类,其他的家奴需要一个新的主子,在当时的情况下,宫中地位最高最有权势的自然是何太后。直接投靠何太后不好么?可以轻易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干嘛要冒风险去拥立刘协?就算成功了,自己还是那个家奴,不会有任何变化。于是蹇硕被自己的同类迅速出卖,遭到何进的反杀。至此何进大获全胜,刘辩顺利登基,成为大汉帝国的新皇帝。这个就是核心问题,这一胜利,不是外戚集团对宦官的胜利,也不是士人集团对宦官的胜利,而是争夺皇权的胜利,本质上是刘辩当皇帝还是刘协当皇帝的问题。

认识不到这一点,所有的事情是理不清的。这是核心问题。政治斗争,核心问题就一个,权力问题。放在那个时候,就是谁当皇帝的问题。不从主线着手,自然就跑偏了。所以三国史必须从189年5月,何进杀蹇硕说起。

二、谋诛宦官

当刘协登基,蹇硕被杀,何进已经获得了全面胜利。刚才就说了,分析政治斗争,就是着眼于权力问题。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称制,何进手握朝政大权,皇权和相权已经结合在一起,这对何进来说是个完美的结果。何进手中权力的基本盘来源于皇权,没有何太后和自己的外甥刘辩,何进是不会有狗屁权力的。反过来说,何太后和刘辩孤儿寡母,他们的倚靠是何进,没有何进,刘辩的皇位坐不稳。

而对宦官来说,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是皇权的附庸,皇帝经常性使用宦官的力量来平衡群臣,有何太后、刘辩才有他们,何太后和刘辩倚靠的对象,正是他们依附的对象。一句话概括:其实,何进的基本盘是宦官。宦官和何进并不对立,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何进之前的那个大将军窦武,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他以为士人才是他的基本盘。当然了,窦武的情况又和何进不一样。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我们这里就不讲了。

杀掉蹇硕后,何进的权力已经达到顶峰,做为酬劳,积极和何进合作,并出谋划策的汝南袁氏中的袁隗晋位太傅,与何进一起录尚书事。

可是非常显然,袁氏对这个酬劳是不满意的。袁绍不停在何进耳边忽悠:把宦官杀光!把宦官杀光!把宦官杀光!从此你就名垂青史了。

袁绍这个建议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何进已经大获全胜,为什么还要把宦官全杀完?凭什么?历史学家解释,这是士人对宦官集团的复仇。两个字,扯淡。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是皇帝对付大臣的武器之一。现在何进已经大获全胜,剩余的宦官其实已经紧紧围绕在何太后和新皇帝周围,也就和何进结为政治同盟了。在全面获胜的情况下,何进的谋主袁绍却劝何进杀光宦官,居心叵测。

这是在剪除皇帝刘辩、何太后、何进自己的羽翼,事实上意图就是架空皇权。

但是在汉朝所有的大将军中,何进是最蠢的那一个,他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个杀猪的,是体会不到士人集团的阴险的。杀光宦官,就是清除掉汉少帝刘辩、何太后的家奴,也就是清除掉何进权力的底层基础。何进不懂这一点,他以为士人都是好人,代表着传统的道德名教。事实是胜利还没来得及庆祝,士人集团已经准备架空何进。没办法,你何进是杀猪的,是从社会底层上来的人,人家根本没瞧得起你过。

何进居然认可了袁绍的主意。但是何进主持朝政多年,基本的程序问题还是懂的。杀宦官,何进说了不算,这个问题何进要是敢做主,这叫谋反,必须由宦官的真正主子何太后来决定。袁绍这帮人对于公然谋反这一点,也没这个胆,所以对请示何太后这一节,没有人有意见。

对于这一点,董卓看得也非常清楚,不能等,必须马上行动。所以董卓在8月30日,仅仅进城的第3天就召集大臣讨论废掉皇帝刘辩。董卓的这一招杀得袁氏手忙脚乱,根本就没时间去应对并做出反应。袁绍心里知道这是董卓在公然翻脸,要砸掉袁氏手中的碗,可是措手不及之下,袁绍除了会和董卓吵架之外,拿不出任何办法。吵完架之后,袁绍知道不妙,必须赶紧跑路,再不跑,董卓随时可以弄死他,于是一跑了之。

随后,董卓假惺惺地把群臣讨论的结果"通知"了原本该汇报的老师袁隗,袁绍都跑了,袁隗还能怎么样,只能表示非常赞同。

至此,董卓大获全胜,原本角色安排中只是跑龙套的董卓反而成了真正的主角,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是跑路的袁绍也悟出了一个人生至理:想当草头王,自己手上没有兵,依靠别人,那是万万不行的。

一次失败且充满谜团的宫廷政变,却开启了中国历史最精彩的时代,三国乱世,就此到来。

但是何太后没何进那么傻,自己的家奴为什么要听外人的话,把他们全部杀掉?以后使唤谁去啊。何太后当然不同意,一句话就顶了回去:大哥你把宦官杀光,难道我这个太后天天在宫里和这些士人面对面?

何太后一点都不傻,这些宦官是我的家奴,我吃饱了没事干,把自己家奴杀光!脑子秀逗了?

见何进受阻,袁绍等士人又给何进出了一个坏主意:"把四方的猛将招来京城洛阳,以武力威胁何太后。"何进一听,觉得太好了。

这个主意向来被认为是馊主意,曹操的话是经常被拿来点评用的:"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当时的曹操不过是袁绍的小跟班,地位很低,何进也看不上他,不在参与机密事的幕僚中,曹操说这句话,是因为别人告诉了他袁绍的主意。曹操这句话没错,但限于曹操当时的地位和获取的信息量,他根本不知道这不是馊主意,而是坏主意。

曹操的话一点都没错啊,要对付这时的宦官,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么?整个京城洛阳都在何进的掌握之下,他有一百种办法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要用最危险的办法,召集外兵,威胁何太后呢?

因为袁绍这个主意正对了何进的脾胃,何进是蠢,但他还是知道自己的权势地位全都来自于妹妹的,和妹妹翻脸,那是万万不行的。所以让外军进京,让自己妹妹感受下真实的压力,自己可以从中扮演好人。这正合何进心意。这个时候的何进,满脑子就一件事,宦官要杀,但妹妹不同意。

而袁绍会提出来这个主意,奥妙全在于一个人,董卓。

何进、袁绍所谓的召集四方猛将,其实也没多少人。一个是原并州刺史丁原,何进、袁绍让他进驻河内,与洛阳隔河相对,放火闹事,扬言要诛杀宦官。这个丁原呢,其实和他手下的主簿吕布一样,是个反复无常之徒。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下属,这句话确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当初汉灵帝设立西园军的时候,丁原是积极响应者,其手下大将张杨、张辽都投身西园军中,成为中级军官。响应汉灵帝其实就是响应蹇硕,具体招什么人,这种小事,汉灵帝是不会管的。这是丁原投靠蹇硕的进身之阶。让丁原没想到的是,没到一年,蹇硕就被何进宰了。不过丁原是个聪明人,马上投靠了何进,甚至得到了何进的信任。

一个是东郡太守桥瑁,命他进至洛阳的东大门成皋。

一个是并州牧董卓,可是在对于董卓这个问题上,何进不同意袁绍的意见。何进脑子虽然缺根弦,但是再傻的人,对于自己手中权力不能被侵犯这一点,还是懂得的。董卓之前的违抗诏令以及任免事宜,都是何进处理的。你袁氏想把自己手下门生故吏中掌握军权的董卓弄来洛阳,这是动了何进的蛋糕,何进自然会有警惕。于是何进反而给了董卓一纸命令:从河东郡到关中的上林苑去。意思就是让董卓往西去,滚得越远越好,更是让董卓置于正在关中的名将皇甫嵩的监视之下。

除了以上三人,何进还派出多人去各地招募士兵,史籍记载的就有五人,包括当时还在跑龙套的刘备。

这下该袁绍着急了,其他人怎么样,袁绍可以不管,袁绍想要的就是董卓。当初,董卓因事被罢官,司徒袁隗征他为掾吏,成为袁隗的门生,在袁隗的扶持下,董卓一路高升,分别出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一句话,袁隗对董卓有再造之恩。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是手握军权的却没什么人,现在要撬大将军何进的后花园,没有兵,那可不行。京城的兵力全在何进掌握之中,那么把袁氏门生故吏中威望卓著的猛将董卓招来,在袁绍看来这是不二的妙计。

于是,袁绍不顾何进的命令,私自招董卓向东进兵

所以古人对此事的评论中,只有王船山一语中的:袁绍包结祸心。

三、八月之变

本来洛阳发生的事和董卓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平四年(187年)春,凉州耿鄙奉命率军讨伐韩遂,结果手下的军司马马腾中途率军投奔韩遂。随后,韩遂和马腾拥戴王国为首领,进军汉阳郡。中平五年(188年),王国率领凉州叛军进犯三辅,包围了陈仓县。于是刘宏命皇甫嵩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率军救援陈仓县。陈仓战后,刘宏改命董卓为少府,董卓以属下士兵挽留为由拒绝受命,并上书要求继续担任前将军。于是刘宏再次改命董卓为并州牧,这次董卓很满意,带着五千骑兵去上任了,可是才走到河东郡,董卓又找了个借口不走,一直屯军在河东。

189年7月左右,董卓得到袁绍私下召唤后,开始向洛阳进军。董卓以前的行为叫抗旨不遵,现在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古时候,外军不奉诏书向京师进军,这叫谋反,是要诛九族的。

听到董卓私自进军,何进赶紧命令种劭前去董卓那,命他回河东防备于夫罗。董卓阳奉阴违,等种劭离开后,一边继续前进,一边上书:士兵们都不愿意去河东郡对抗于夫罗,一个个对宦官们咬牙切齿,所以我不得不来洛阳了。

当董卓一路行进至洛阳城西时,何进再次让种劭去命令董卓退军。两人吵了半天后达成一致,董卓向西退军至洛阳城西30里的夕阳亭。董卓并不傻,他虽然和袁氏暗中勾结,但知道自己不能再前进了,再前进那就是真的谋反了,自己怎么处置,这是个天大的难题。对于袁氏来说,董卓屯军夕阳亭,这个距离不远也不近,万一洛阳城中有事,董卓的骑兵可以迅速赶到;而且董卓确实不能再前进了,董卓这个棋子对袁氏来说是个缓招,是将来对付何进用的,不是对付宦官的,用不着现在就赶到洛阳。

最愚蠢的人自然是何进,董卓率外军进军洛阳,直接可以定性为谋反,结合当时的情况,何进应该立即对袁氏的袁隗、袁绍、袁术这帮人起疑心,加以防备。可是董卓进军并屯军夕阳亭的消息对于洛阳来说,无异于一次地震,一时间流言满天飞,何太后和宦官们被吓到了。何太后让各种中常侍、小黄门都停职出宫,回家待命,只留下与何进关系好的宦官在宫中。而何进的愚蠢就表现在此,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让妹妹何太后同意杀掉宦官,同时又不和妹妹翻脸。洛阳城中的情况让他感觉找到了说服妹妹,解决问题的钥匙,他居然改变了自己不让董卓东来的初衷,开始装起好人,跟宦官们说:"天下汹汹,就是因为诸位,如今董卓马上就要到了,诸位何不早点告老回乡呢?"

但是,如果事情就这么解决了,不符合袁氏的初衷,他们的野心大得不得了。袁绍再三劝何进动手杀宦官,何进始终不听。于是袁绍再次伪造何进命令,下令各州郡捉拿宦官的亲属。何进本来想装好人,袁绍这一手直接把他推到了和宦官的对立面,于是宦官认为是何进想弄死他们,事情就此激化。

上一篇:

下一篇: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