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给农人“打辅助”,“创新科技”助力江苏夏收增产提速
近日,江苏省夏收进入尾声。夏收“创新科技”悉数登场,惊艳亮相,田间
2023-06-14近日,江苏省夏收进入尾声。夏收“创新科技”悉数登场,惊艳亮相,田间机器轰鸣不断,却少了许多农人忙碌的身影。同时,农业科技助力低产田变“丰收田”,气象部门构建“天空之眼”观天时助力“龙口夺粮”,江苏使出全方位科技看家本领,让粮仓更满、更安全。
夏收“创新科技”成农户好帮手
【资料图】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近日,苏州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只闻机器声鸣,却少见农人的身影。原来,这片饱满待收的麦田用上了无人驾驶收割机,近4000亩小麦顺利开镰收割,一垄垄成熟的麦子变成金灿灿的麦粒,田野上,一排排整齐的麦茬正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同里镇北联村农户王建林望着远处正在被自动收割的麦田,脸上露出了大大的笑容。他说,无人驾驶收割机成了农忙时节的好帮手,让农民省时又省力。
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村的一处麦田上,智能无人驾驶小麦收割机正按照预设路线在田中行进。同时,秸秆还就地粉碎还田,为后续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打好基础。湖熟街道农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智能无人驾驶收割机装有北斗导航系统,能自动完成收割、卸粮等工作,不仅行动轨迹误差小,还能长时间不间断作业。
风吹麦浪、遍野金黄,智慧测产机器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丰收成绩单。近日,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一处麦田里,智能测产收获机正在一边收割麦子一边测产。在一旁的田埂大屏上,该麦田的小麦产量空间分布图被实时生成,为夏收成绩现场“阅卷”。
无需人下田,也能对作物长势了如指掌。单集镇田间,“麦情巡检机器人”正“辛勤工作”,南农大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张小虎副教授介绍,该款机器人搭载了多光谱、深度相机、激光雷达、可见光等多个传感器,且传感器监测半径精确到0.6-1.2米,可以24小时智能巡检,高效手机作物表型数据,精确感知田块环境与作物长势。
机器给农人“打辅助”,精准测算收割进度。近日,在徐州贾汪区紫庄镇吴窑村麦田里,收割机、搂草机、打捆机正轰鸣作响,一派繁忙的景象。村里组织大型合作社以及300多家种植户组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队,并建立了一套精准作业平台系统。系统安装了GPS定位系统,每台农业机械每天的收割量、驾驶员工作量等信息一目了然。村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套系统,改变了以往各家农户“单打独斗”的收割模式,村里的收割器械被统一科学调度,最大效率投入抢收作业中,往年全村3000多亩的麦田至少需要五天才能收割完,今年只用了三天就基本收割结束。
科学提产让“马肝土”变丰收田
6月8日,在江苏省农科院承担的六合区耕地质量提升“四新”集成展示与技术研究项目核心示范区夏收现场,所有人正在屏息等待一个小麦测产数据。结果令所有人感到震惊:陆续收割完20块有数字标识的试验田后,测产结果为,8号田亩产924斤,10号田956斤,14号田990斤……在六合丘陵地区这片低产田,小麦亩产从四五百斤跃升到了八百斤以上,丘陵地区中低产田如何改良变“丰收田”?
“超过我们预期!”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创新团队首席汪吉东对这个结果也十分满意,这不仅提前而且超额完成了亩产提升目标。他告诉记者,这块田,学名称为“黄棕壤”,是南京最主要和最典型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整体偏低,被农户称为“马肝土”,“这样的土地要想变高产,实在难上加难。”
“专家团队们每个星期都往基地跑,手把手现场指导如何提升耕地地力、科学种植稻麦。”汪吉东告诉记者,这个工作是要真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真正为农业服务。项目实施两年过去了,示范区耕地地力已经从原来的5-6级整体提升0.5个等级以上,粮食增产20%以上。
水稻秸秆还田,普通浅层旋耕容易造成作物扎根难、病虫草害加剧。能否将秸秆变废为宝?马艳告诉记者,秸秆还田并非“一埋了事”,还要“还得好”。专家们通过犁耕深翻镇压秸秆,将耕作层深度从10厘米提高到20至25厘米,加大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的有效养分,将害虫和杂草埋得更深,减少病虫和杂草的危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起到增肥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同时,在小麦收割和水稻插秧的茬口衔接紧张时,专家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秸秆化学和生物促腐技术,加快秸秆腐熟,加速秧苗生长。
要想高效提升地力,大量抛洒化肥往往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江苏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马艳介绍,科学提升地力是在不牺牲环境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升地力,肥料、水用起来都得有讲究。”马艳介绍,在试验田上,使用新型肥料应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稻麦两季减少6-8公斤氮肥使用量,减少约20%-30%,从而整体上减少化肥用量、平衡土壤养分,综合提升养分利用效率,完成节本增效。在科学用水方面,把水泥沟渠改造为生态沟渠。在农田退水时,水经过示范区内的生态沟排入生态塘,进入塘内,用植物吸收水体养分,将水净化后再通过管道回用到农田,实现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形成环保清洁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圈,高效利用农田尾水养分资源,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在这套综合技术体系中,不仅粮食增产,而且完成了地力提升和绿色发展的多重目标。马艳介绍,这套综合技术体系可复制、可推广,为南京丘陵地区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和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良好范式,利于培育耕层肥沃、养分均衡和生物活性高的健康土壤。
抢抓气象“窗口”,与天气“赛跑”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江苏省气象部门捕捉“天时”,与天气“赛跑”。
江苏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科长、高级工程师徐敏介绍,6月上旬,是江苏夏熟生产收获高峰期。但是,5月下旬以来,江苏省以阴雨天气为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籽粒充实。在这夏收夏种关键时期,省气象部门抢抓气象有利“窗口”,为农户提供气象信息,帮助农户及时收获成熟作物、保证颗粒归仓。
“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相当于‘天眼’的作用。”徐敏介绍,省气象部门针对夏收夏种期间农业生产特点,加密开展气象监测与预报,及时精准提供气象信息,尤其是做好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
“栽禾赶时,割禾赶天”,聚焦灾害性天气对夏收夏种工作的影响,省气象部门加密监测,滚动预报,持续做好递进式、针对性服务。省气象部门与中央气象台、省农业农村厅进行了多次会商。其中,仅针对5月27-29日、6月4-5日两次强降雨过程,省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厅开展联合会商,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决策气象服务专报》《天气快报》等决策服务材料7期,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农业气象服务专报12期。
省气象部门不仅“观天”,还精准“探地”,通过精准监测为农田施肥灌溉、开沟降渍等提供科学参考。江苏气象部门对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土壤湿度监测格点数据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强力应用于夏收夏种生产服务。该产品具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其中该产品时间分辨率为1天,空间分辨率为6.25公里,可及时精准动态监测田间墒情变化。
根据气象,给出科学及时的农事建议。徐敏介绍,面对连绵阴雨天气,建议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降湿,防止发生“烂麦场”“穗发芽”“霉变”等现象,利用雨停、阴转晴间隙,抓紧抢收成熟小麦,及时进行烘干,确保安全进仓;并做好已播棉花、玉米等旱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积极培育壮苗。
拥有一份科学的气象预报,还需要打通垂直信息直通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市县基层气象信息的运用。徐敏介绍,通过微博、微信、“农技耘”APP等多个平台,推动相关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户到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精细、定量、更有针对性的数字化直通式气象服务。“省级气象部门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对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并加强对下指导,协助市级业务人员利用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制作当地的小麦和油菜收获气象适宜等级预报产品,进一步开展递进式服务。目前,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已经全面投入业务应用,得到了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户的好评。”